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健康的人格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一个真正为社会所接纳、认同的人才,除了具备社会和时代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外,还必须具有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情操和品行。健康人格是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确立的,其形成和确立必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当代大学生是在改革开放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的人格养成必须放在社会大环境中进行剖析,才能把握人格发展的轨迹和本质特征,其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反差:
(1)外部世界的开放性与内心世界的稚嫩性的反差。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信息的社会。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带来了新的知识和新的观念,大学生反应灵敏,思维活跃,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传媒手段,提高自己适应现代化建设的生存能力。但不少学生在思想与现实的矛盾中,缺乏科学的思维,不能把握新与旧的斗争,要么盲目地全盘接受,要么简单地完全抛弃,这都是因为思想上不成熟和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而产生了种种具体的行为。
(2)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格与不能把握时代特征的反差。大学生的时代性反映在与社会同步发展的思想观点,如改革意识、创新意识、效益意识等深入到日常的具体行为中。他们谈论的是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趋势问题、讨论的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问题、畅想的是未来知识经济对社会的影响问题等等,把自己完全融入了整个社会中。但在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格的背后,他们不能很好地把握多元文化,看不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和西方思潮产生的消极因素,因而在政治上表现得不够坚定。
(3)自我价值的高位追求与缺乏艰苦奋斗精神的反差。当代大学生,自我实现的价值观念很强烈,自我期望值都比较高,他们强调为社会进步贡献出自己智慧的同时,特别重视个人目标的实现。我国的基本国情国力,在一定程度上需要当代大学生勇挑重担,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敢于向落后挑战。但他们缺乏深层次的思考和高层次的理想追求,认为自己是干大事业的栋梁。在行动上有明显的盲目性,在心理上有明显的脆弱性,成为行动的矮子、语言的巨人。
(4)思维敏捷性较强与社会责任心不强的反差。我国社会处于转型时期,各种新旧观念、势力都在碰撞,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各种消极现象。大学生思维敏捷,对社会的不正之风缺乏全面、客观、科学的分析,常常表现为一种强烈的不满情绪。有的学生往往把自己置身于社会之外,没有看到自己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没有把自己今天的学习与明天的社会联系起来,学习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
健康的人格体现一定的社会和时代对于大学生的全面期望和要求,大学生一般也都自觉或不自觉地把健康的人格视为自己的内在需求和道德价值的目标,并直接加以模仿和追求。从大学生本身来说,他们正值青春期,身心发育趋于成熟,但并未完全成熟;他们跨入社会的门槛,但缺乏社会生活的经验,各方面比较幼稚;他们善于接受社会的新潮,学会独立思考,但缺少科学理论的修养和批判、鉴别、抵制的能力,尚没有形成健康的人格。培养大学生的健康人格,是当前高等学校一项重要课题,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为此,我们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条主线: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当代的马克思主义。用邓小平理论教育和武装当代大学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基础工程,也是我们党面向新世纪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工程。高等学校要引导大学生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为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高等学校要坚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大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的理想融入到全体人民的共同理想之中,把个人的奋斗融入到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奋斗之中,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和智慧能力,提高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增强塑造健康人格的自觉性。
——一个原则:层次性原则。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人格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已经具备了人格自我完善的能力和全面接受人格教育的能力。而他们因成长环境的不同,导致了人格表现的差异,高等学校的人格教育必须遵循层次性原则,实施“因材施教”。大学生人格教育应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道德观教育。从健康人格的基本要求出发,着重提高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和修养水平,具备新世纪合格大学生的条件;第二是人才观教育。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提出要求,促使大学生向更高的目标发展,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具备优秀大学生的条件;第三是政治观教育。在大学生的优秀成员中加强党性教育的力度,建立一支学生党员队伍。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三个层次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只是教育规律上的一般划分,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道德观教育是基点,人才观教育、政治观教育是重点。
实践。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培养健康人格的必由之路。健康人格是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是在实践中树立的,融洽的人际关系是在实践中建立的,心理防御机制也是在实践中完善的。许多高校把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就是为了帮助大学生解决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纠正自己的人格缺陷,培养自己的健康人格。当前,高等学校要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创新求实上下功夫,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大学生素质的要求。
——一种氛围:校园文化。校园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大学生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行为方式、价值趋向等诸方面,对积极、健康的文化产生认同,从而实现对大学生的精神、心灵、人格的塑造。高等学校要重视发挥优秀文化的育人功能,结合学校的实际,在大学生中强化以校训为核心的校园精神,加强优良校风、教风、学风的建设,引导大学生围绕培养健康人格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化、艺术、体育活动,使他们在良好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者单位:南京化工大学)